中华烟,人们普遍对其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当前软硬中华的标志性包装。然而,实际上,这一包装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这一发展历程颇为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二十世纪50年代的初版包装
1951年2月,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推出了中华牌卷烟的首个版本,该版本为50支装的听装形式。烟标底色采用鲜艳的大红色,上面印有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图案,中央则是一大四小的五角星,排列宛如国旗,这一经典设计为国烟品牌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50年代,1952年2月1日,华东工业部下属的“中华”烟公司正式注册了首个商标,其图案为带有云彩的双华表天安门,标志着国烟品牌商标注册的正式开始。
1952年9月,该产品由“国营上海烟草公司”负责生产,推出了20支装的软包香烟。在此阶段,众多不同厂家和包装样式涌现,共同揭示了中华烟早期的市场发展态势。
听装烟标色彩的改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营上海烟草公司生产的中华烟(50支听装)包装开始采用黄色背景。此外,该公司还特别为赴朝慰问团定制了烟,其烟标设计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在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包装中,中华烟在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展现了其包装策略的灵活性。同时,这也揭示了中华烟在商业用途之外,还肩负着特定的使命和象征意义。
六七十年代包装发展
自1960年起,“上海卷烟厂”生产的中华烟(20支硬卡装)问世。从1964年开始,该厂为中国民航定制了专用烟标图案,该图案在那时专供中国民航使用。这种20支装的“中国民航”硬卡包装,直至1983年国内航线实施禁烟令后,逐步淡出市场。进入70年代,市场上先后推出了不同版本的20支软包和50支听装产品,而听装烟标与最初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华烟的产品线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同时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情况,在包装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民航领域的特殊包装设计更是直观地反映出中华烟在众多领域内的广泛覆盖。
八十年代多种包装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华烟推出了多种包装形式,包括20支软包混合型。这种包装以金色为背景,揭示了中华烟曾尝试生产混合型产品,但许多消费者可能对此并不知情。此外,当时还出现了带有长过滤嘴的20支软包烟。同时,80年代的烟标上开始标注焦油含量,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用于区分20支硬卡和软包。在这一时期,中华烟在包装设计上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以迎合多样化的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
这反映出烟草行业在健康观念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华烟通过调整包装标注等方式,紧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九十年代包装改动变小
进入九十年代,中华烟的包装虽有所更新,但与50至60年代相比,变化幅度显著减小。在此期间,中华香烟的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基于前期包装的稳固,中华烟未进行大规模的包装革新。这一现象体现了产品的成熟度,同时也显示出市场对传统包装的较为接受。
经过多年积累,该品牌的形象已通过多样化的包装手段在消费者心中稳固形成,因此包装上的变动相对较少。
纪念版包装的出现
中华香烟在后期推出了多款限量版包装。这些包装成为品牌对特定事件或发展历程的纪念。限量版包装设计独特,新颖,丰富了中华烟的包装系列,并为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限量版在传统包装的基础上融入了独特设计,融合了特殊纪念元素,更加彰显了中华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品牌文化。
中华烟是否藏有鲜为人知的独特包装风格?期待大家分享关于中华烟包装设计或与之相关的趣味故事。若您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助益,不妨点赞并予以传播。